1、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地点

世界上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又称“工业原料作物”、“特种作物”、“工艺作物”),是指主要用作工业原料的作物。 按用途可分为: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淀粉作物、业余爱好作物、饮料作物、橡胶作物、染料作物、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芳香油料作物等)

2、农作物生长季节

油菜籽秋季播种,冬季主要生长季节,春季收获。

棉花在早春播种,秋季收获。 南方也有秋冬播种、夏季收获的农作物。

南方水稻单季,夏初播种,秋季收获; 双季,早稻在春末播种,夏季收获,晚稻在夏季播种,秋季收获。

由于南方棉花、油菜籽要过冬,受雪灾影响较大。

茄属蔬菜,如辣椒和西红柿;

黄瓜、苦瓜、丝瓜等果蔬和豆类属于短日照作物,正常收获时间为夏季;

卷心菜、洋葱、大蒜等为长日照作物,一般秋季播种,春季收获。

任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春天早一些,二是秋天晚一些。

分割:

油菜籽:北方油菜籽原产于我国西部,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内蒙古及长江流域各省(区)。 它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春油菜生育期为60-130天;

冬油菜苗龄130-290天。 油菜籽的发育阶段比较明显。 冬型油菜需要0-10℃的春化阶段,需要15-30天。 春型油菜介于春型和冬型之间,对温度要求不是很明显。 油菜为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12-14小时,即可满足日照要求。 若开花结果日照较小,可提前开花结果。 反之,发展就会滞后。

棉花:温度是确定播期的重要依据。 一般当5厘米地温稳定超过14℃,连续5天时,就是棉花的播种期。 根据我国气候条件,棉花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

南方主要农作物:

1、水稻:南方:2月至4月播种​​早稻,5月至6月播种中稻,7月播种晚稻。 收获期为:7月至8月、9月至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为2月至4月、7月至9月,收获期为6月至8月、10月至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12-4月收获,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猕猴桃什么地区可以种植,5-6月播种,8—九月收获。

4、冬小麦种植于辽东、华北、南疆、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地区。 秋季8~12月播种,次年5~7月成熟。 生长期300天左右。

长江中下游是指从湖北省宜昌市至上海口的地区。

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次为小麦、玉米、红薯、甘蔗、芝麻、油菜、豌豆、蚕豆等。

五谷丰登,什么粮?谷子、豆类、麻类、小麦类、稻谷

3、影响农业灾害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区。 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 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年内季节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也较大。 ,这也是容易发生洪涝和干旱的原因之一。 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如果沿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中国猕猴桃,可以沿大兴安岭西麓画一条线,经太行山麓向西南延伸至青海、那曲、日喀则等地。西藏。 该线以北和以西猕猴桃种植技术,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45%。 气候干燥,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这条线以南和以东,虽然年平均降水量较大,但受夏季风的影响,降雨较为集中。 东南部省份不同地区的雨季为3-6月或4-7月,占年降水量的50-60%。 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雨季为6月至9月,持续4个月。 总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其他季节因降雨量少,易发生干旱。 即使在雨季,农作物生长期的某个时期雨水不足、干旱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农作物生长关键时刻的干旱,俗称“卡旱”,即使持续时间不长,也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再者,每年的六月到七月,我国江淮流域经常会出现一段持续降雨的时期,降雨量大,降雨频繁,称为梅雨。 这是一次大范围的降水过程。 由于历年季风强弱、进退、持续时间不同,影响江淮流域的“梅雨期”和“梅雨量”。 梅雨期短、梅雨量少、或“空梅”都会造成干旱。

夏秋季台风登陆的地点、强度以及向内陆的渗透程度,对干旱也有很大影响。 及时的台风降雨可以缓解江南的干旱。 台风雨太少会加剧干旱。

我国降水量年际差异较大。 丰水年降水量与枯水年降水量之比一般南方相差1.5-3倍,北方相差3-6倍。 少雨年份容易发生干旱,有时连年少雨就会导致连年干旱。

(2)水资源组合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 尤其是北方,土地较多,水资源较少。 从平均每亩耕地水资源量来看,全国平均在1800立方米/亩以上,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只有300多立方米/亩。和海滦河流域则更少,分别约为200立方米/亩,无法满足农田用水需求。 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俗称“春旱”。十年有九年”。 这是冬小麦生长和早秋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 时,往往需要采取灌溉或其他抗旱措施来保证农作物的需水量。 该地区有时出现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深夜干旱或连续秋旱为主; 西南地区冬春干旱较多,以冬春干旱为主; 华南地区秋、冬、春三季经常出现干旱; 西北地区秋、冬、春三季干旱。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干旱较为普遍。 特别是西北西部地区,属于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上游的水。 如果水少、雪薄、气温低,融雪量少,灌溉用水不足,就会威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人为因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农业用水量显着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局势更加紧张,干旱问题更加严重。 例如,许多以前只种植一季作物的地方现在一年种植两季甚至三季作物。 特别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对水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1949年,全国耕地平均粮食产量仅为86公斤。 1984年亩产达366公斤。 如果按照生产1公斤粮食所需的水量来计算,现在每亩耕地的农作物所需水量比解放初期高出几倍。 这也是建国后尽管水利灌溉事业蓬勃发展数十年,平均受旱面积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此外,人们在其他方面也盲目扩大用水量。 有些人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开垦陡坡,造成水土流失。 有些人大量施用化肥,不愿意使用农家有机肥,导致土壤结构恶化、积水。 保湿能力下降也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4、主要农作物播种期、收获期及小麦分布

主要农作物播种期、收获期及小麦分布

冬小麦:9、10月播种,次年4、5月收获(主要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八、九月收获(主要长城以北)

棉花:四月至九月

油菜籽:12月至次年5月

花生:四月至十月

甜菜:五月至九月

水稻:东北:5月、6月至10月(单季)

南方:4月-7月7日-10月、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冬麦区,占我国播种面积的47%,占我国总产量的53%。 一般情况下,冬小麦积温在0℃至410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 适用于两季小麦和早中熟玉米。 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素。 黄河以北地区多种植水浇地。 黄淮平原是旱地小麦的适宜区,生产潜力巨大。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2.3%,占总产量的45%。 3月至5月,江淮平原的光、温、水都比较和谐。 3月至5月降雨量大于450毫米的地区不适宜小麦种植。 该地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气温较低,适宜春麦生长。

西北春、冬麦区、水浇区和黄土高原地区。 除南疆外,以春小麦为主。 南疆冬小麦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冬季温暖,水温适宜,但光照少,病虫害严重。 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气温低,有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的结合有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降水不足,在水浇地上种植小麦。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遗产,也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利用“时间”智慧的结晶。 那么它从哪里来呢? 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 全国各地的使用情况有何差异?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代表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的特定季节,并确立“十二月”。 最初是由北斗七星柄的方向决定的。 手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为一个周期,称为“年”(摄影)。 每个旋转周期从立春开始,到立春结束。 大冷。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按“丁七法”划分的,即每个节气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15°到达的某个位置; “丁七法”划分太阳每年的运动轨迹。 是24等份,每15°为一个等份,每等份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 春雨惊春晴谷空,夏芒芒连夏暑。 秋有露,秋有霜,冬有雪,冬有小严寒。

农历每个节气的时间都比较固定,《太阳季节歌》的后四句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上半年是六、二十一,下半年是八、二十三,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日,最多相差一两天。” 即:上半年节气多集中在六号、二十一号左右,而下半年则大多集中在八号、二十三号左右,相差只有一两点。最多几天。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 我国农业之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农时季节,是因为我国具有独特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夏季更加炎热; 而东亚季风则决定了冬季严寒,春秋冷空气霜频发,从而形成了我国夏季虽热量丰富,但全年无霜期较短的特殊农业气候条件。 。 以春播为例。 播种过早,春霜会伤苗;播种过早,春霜会伤苗。 如果播种晚了,农作物在秋季成熟之前就会被秋霜所损害。 所以农谚有“人欺地一时,地欺人一年”的说法。 也就是说,如果播种不及时,甚至可能会失去收获。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和气候变化。

反映四时变化的八个节气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统称为“四立”,意为四个季节的开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编撰

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七个节气:雨、谷雨、白露、寒露、霜、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黎明四个节气。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区气候差异巨大,季节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例如,在气候学中,立春被定义为每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的立春。 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立春的意义不符。 只有岭南地区真正进入春天。 虽然不能对应全国各地,但可以作为四个季节气候变化的参考。

附上二十四节气和地球公转位置图:

五年高考考试要点

——农业区类型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 2020年猕猴桃什么地区可以种植,新疆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的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达到69.8%。 下表反映了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期面积和产量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 据此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产棉区贡献率(%) 期间(年)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区域

屈服

区域

屈服

区域

屈服

1950年—1965年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年-1995年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1.(2021广东,5,3分)考虑自然因素,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同条件有( )

A、降水充沛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照和热量

D、肥沃的土壤

2.(2021年广东,6,3分)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始终以面积为主( )

A. 长江流域棉区

B. 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 所有三个主要棉区

3.(2021年广东,7,3分)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荒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变暖和增湿加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当地农牧民曾于2011年引进猕猴桃并开始大规模种植(下图)。 种植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地河谷台地,土壤肥沃,水质优良。 2017年,“茶雨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 茶雨猕猴桃坐果期长,可在淡季释放。 猕猴桃种植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 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4.(2021河北,1,3分)茶余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 关键在于()

A. 独特的自然环境

B.传统生产方法

C.先进农业技术

D、丰富的种植经验

5.(2021河北,2,3分)茶余猕猴桃坐果期长,有利于()

A、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B、提高市场竞争力

C.降低果园管理成本

D.提高土地利用率

美国养猪业实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 下图是美国部分农业带的分布图。 完成以下两题。

6.(浙江2019年4月考试,5.2分)美国养猪场集中在A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A.自然环境

B、饲料供应

C.交通状况

D、市场需求

7.(浙江2019年4月考试,6,2分)B农业带是()

A.棉带

B. 农业混合区

C. 亚热带作物区

D.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段。 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族种植的红米是经过长期培育和筛选的特色品种。 稻米色泽深红,各种营养成分丰富,品质优良。 1980年以后,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当地逐步推广杂交水稻种植。 下图展示了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庄目前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相应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8.(2017海南山科,3,3分)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红米的种植()

A、技术要求高

B、劳动力投入大

C、种子成本高

D.单位面积产量低

9.(2017海南山科,4,3分)B类村大规模种植红稻的主要目的是()

A.为粮食深加工提供原料

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满足村民的饮食需求

10.(2017年海南单科,5,3分)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猕猴桃什么地区可以种植 (地理百科)认真聊一下当前欧洲的天然气危机!,可以推断,当前()

A. A类村位置相对偏远

B. B类村庄位于山顶

C、C类村庄地形较为平坦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11.(2020山东,18,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可是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 它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湿季较长不利于其生长。 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遮荫条件,收获时需迅速采摘并在阳光下晒干,以防止霉变(图A)。 加纳位于西非,可可产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自19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传入加纳以来,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可可种植带(图B)。 当地农民通常在三月份将可可苗与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 图C显示了加纳可可种植带降雨量和农业生产活动的示意图。 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稀树草原地区以马铃薯和谷物种植为主,农耕主要在雨季繁忙。

图A

图B

图C

(1)总结加纳可可带降水季节变化特征。 (3分)

(2)说明加纳可可种植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势。 (6分)

(3)9月至次年1月,加纳北部大草原地区农民大规模迁移至可可种植带。 分析原因。 (6分)

五年高考考试要点

——农业区类型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B 6.B 7.C 8.D 9.B 10.A

11.答案(1)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匀; 一年有两个旱季和两个雨季。

(2)可可与谷物混合,谷物的生长提供了遮荫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的生长;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活动可以错时进行,充分利用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3)这个时期是可可收获期,也是雨季。 可可采摘后容易发霉、腐烂,需要及时干燥和加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在北部稀树草原地区,这个时期是旱季和淡季,因此有大量的闲置土地。 劳动力。

建议关注纯地理知识公众号,防止失联——谭老师教地理

赞同(0) 支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